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位点所在的糖果派对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现为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生1万余人,专任教师2006人。
学位点依托单位糖果派对,源于1940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1958年更名为植物保护学系,2001年改制为糖果派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的严家显、裘维藩、周明牂、黄农、赵修复等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在院任教,在支撑台湾早期农业腾飞的科技人员中有1/6是该学科培养的,涌现出了“台湾早年农业教育界柱石”贡谷绅、连续两届的台湾中华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邱人璋等一批杰出代表,他们培养出的员工构成了目前台湾农业研究科技队伍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4次到学院调研指导,殷切嘱托“要想方设法把植保学科搞上去”,亲自推动成立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帮助解决学院办学实际困难。多年来,学科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在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高效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农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植物保护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基层样板支部”等荣誉称号。学院在福建省属高校中率先开展研究生教育,率先取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率先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率先设立国家重点学科,率先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率先在国际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学科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和1990年先后获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博士点。1993年昆虫学入选福建省重点学科,1996年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同时入选福建省211重点学科,1998年获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农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999年,获批植物保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病理学入选农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植物病理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昆虫学入选福建省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6年获批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首个由两岸高校合作共建的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实现两岸科技融合发展的重大突破。2018年植物保护学科入选福建省首批高峰学科,2021年又入选福建省“重中之重”一流学科。
(一)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聚焦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紧扣绿色植保、可持续植保和全产业链行业发展主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掌握坚实宽广的植物保护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前沿的跨学科知识,具备独立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有关学科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植物保护学科创新型人才。
2.学位标准
集团和学院及时研究、修改和调整学位点的学位授予标准,追本溯源,追寻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学位点参照《糖果派对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更加严格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完善研究生评价体系,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水平公司产品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条件
1. 培养方向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形成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学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1)植物病理学:主要从事植物病原物致病机理、植物免疫与抗病机理、病害生态学与流行学、病害防控原理及应用、植物-介体-病原物互作机制等方向的研究,特别注重源于生产实践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掌握植物病原学、病害生态学、病害流行学、植物抗病性、植物病害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和专业创新能力。
(2)昆虫学:主要从事昆虫分类与进化、昆虫生理与毒理学、昆虫遗传发育与基因组学、昆虫生态与害虫生态防控、昆虫行为与害虫生物防治、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等方向的研究。应掌握昆虫分类学、昆虫病理毒理学、昆虫生理生化、昆虫遗传学、昆虫生态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入侵生物学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和专业创新能力。
(3)农药学:主要从事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及应用、毒理及抗药性、农药合成、农药分子靶标、农药残留检测等的研究。应掌握农药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生理生化、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和专业创新能力。
2. 团队队伍
本学位点拥有科技部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现有专任教师99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分别占比75.76%和95.96%。高级职称75人,博士学位95人。有各类国家级人才20人(42人次),各类省级人才71人(108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特聘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各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农业农村部杰出科研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等。
3. 科学研究
2023年学院新增纵向科研经费4673.1万元,横向经费合同393.2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联合基金重点和国际合作重点各1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稻高产优质高抗协同改良机制”1项(经费2500万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分别是“病毒病防控新技术研究”(经费540万元)、“农作物病虫辐射和温控等物理抑杀新技术与产品研发”(经费450万元)和“稻瘟病菌效应子与寄主互作机制及应用”(经费360万元)。
出版著作、教材(含参编)1部,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98篇,IF10.0以上12篇,5.0以上39篇,主持或参与的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十三届梁溪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等。发明专利“一种人工复合饲养菌巨螯螨与剑毛帕厉螨的方法”、“一种烟蚜忌避、毒杀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印度实蝇姬小蜂的人工快速扩繁方法”等16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实蝇诱捕器”和“一种实蝇寄生蜂田间扩繁装置”2项。
4. 教学科研支撑
(1)教学设施
本学位点配备研究生教学专用多媒体教室8间,面积1600平方米,可供800人左右的员工进行教学和研讨使用。同时,可共享使用学校及学院的其他研究生教室。
(2)教学科研平台
本学位点拥有国家植物病虫害防控教学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表1)。
表1 植物保护学位点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 类别 | 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1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201608 |
2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海峡两岸特色作物安全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202009 |
3 |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害虫生态防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教育部 | 201709 |
4 | 111引智基地 | 亚热带作物害虫生态防控创新引智基地 | 国家外国专家局 | 201608 |
5 |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闽台作物害虫生态防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 | 201611 |
6 | 部级重点实验室 | 生物农药与化员工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0311 |
7 | 部级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 | 201111 |
8 | 部级研究中心 | 联合国(中国)实蝇防控研究中心 |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 | 2009 |
9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害虫绿色防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教育厅 | 200604 |
10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科技厅 | 199407 |
11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昆虫生态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科技厅 | 199006 |
12 | 省级观测研究站 | 尤溪洋中蔬菜害虫防控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福建省教育厅 | 201812 |
13 | 省级研究中心 | 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 | 福建省发改委 | 20036 |
(3)实验室仪器设备
全院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9811.11万元,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34843.21平方米,总使用面积达21069.79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实验室(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总建筑面积13393.27平方米,总使用面积7434.75平方米。
(4)图书资料
与本学位点相关的糖果派对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中文藏书约2.8万册,外文藏书约0.13万册,订阅国内外期刊约260种,中外文数据库约70多个,电子期刊读物约1700种。
5.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化奖助政策体系,通过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助学金等制度,提高研究生待遇和培养质量。2023年共发放奖学金295.4万元,覆盖员工为378人次;发放助学金526.88万元,覆盖员工为748人次(表2)。
表2 植物保护学位点研究生奖助贷发放情况
项目名称 | 资助类型 | 总金额(万元) | 资助员工数 |
学业奖学金 | 2023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 277.40 | 370 |
国家奖学金 | 2023年国家奖学金 | 18.00 | 8 |
国家助学金 | 研究生 | 521.68 | 735 |
社会奖助学金 | 泰京农业与生命科学奖学金 | 5.20 | 13 |
(三)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管理、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
1.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农林高校社会责任,把“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作为学位点办学的指导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植保英龍人才。
学位点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己任,努力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参加学术会议,提交大会论文和报告等,并制定了相关奖励办法。结合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将服务乡村振兴融入实践教学;制定研究生参与旗下产业相关规定,研究生兼职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和行政助理等职务,发挥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023年以报告会、学术论坛、讲座、课堂等形式开展27场面向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爱国奋斗,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师德师风建设
学位点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严格落实教师成长发展各环节的思想政治培养考察。
严格师德师风关口把控,在职称评审、人才推荐、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干部选任等方面做好前置考察,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把好学科教师的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严格执行糖果派对关于师德师风的相关准则与规定,在师德师风考评上实行“一票否决”制,明确师德师风要求和规范,划清红线、亮明底线、筑牢底线。
实施导师与员工每月一次的谈心谈话和集中指导,每周一次的“一对一”指导,确保师生联系不断线。
3.招生选拔
多渠道强化研究生招生与选拔工作,保证员工质量。积极宣传学科办学优势和导师影响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吸引优秀生源;
招生选拔方式多元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生招生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包括直博、硕博连读和普通招考。硕士生招生方式为普通招考和推荐免试。
2023年研究生招生平稳有序,生源情况较好,共招收研究生220名,其中博士生39名(含职工10名),硕士生181人(含职工7名)(表3)。
表3植物保护学位点2023年研究生招生情况
类别 | 博士生数 | 硕士生数 |
学术型博士生 | 博士职工 | 学硕 | 专硕 | 一志愿 | 调剂生 | 推免生 | 硕士职工 |
录取人数 | 29 | 10 | 91 | 83 | 72 | 101 | 1 | 7 |
合计 | 39 | 174 | 174 | 7 |
4. 课程教学
公司教授委员会修订了2023级公司产品方案,配齐配强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博士生开设了5门学位专业课,增加了3门专业选修课;学术型硕士生开设了9门学位专业课和5门必修专业课,增加了6门专业选修课。全职外籍教师Stefan Olsson主讲和参与2门博士课程的授课。学位点课程体系完善,兼顾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知识的宽度与深度,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紧跟科学前沿,拓宽员工国际视野。在学校完善的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学位点持续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各教学团队组织教学研讨和总结,持续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的公司产品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充分保证了研究生教学质量。
5.导师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糖果派对研究生导师选聘工作办法(修订)》,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做到“注重水平、分类审核、择优上岗、动态管理”,选拔有责任心、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的导师上岗。完成了2023年硕导、2024年博导招生资格认定和遴选工作,其中具有招生资格的在岗博导29人、硕导71人,新增博导2人、硕导11人。
制定导师岗位聘任办法,强化导师的政治标准和岗位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实行校内理论指导校外实践指导的“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政府专家、企业精英等担任校外导师,开设讲座,参与课程教学、协助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既加强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又增强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选拔“双师型”导师,进驻行业一线,强化产教融合,与企业骨干组成“导师组”,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育导师与员工的行业情怀与责任担当。导师实行常态化分类培训,对首次上岗的导师实行全面培训,连续上岗的导师实行定期培训。平时在导师群进行学科分类提醒,研究生防诈骗提醒,研究生心理问题提醒。期间举办了8场导师培训会。
6.学术训练和实习实践
为激发研究生科学研究热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学位点举办了“菁禾杯-科研之星”等学术竞赛,“第八届研究生科研大比武”等,旨在激发全院研究生科学研究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搭建研究生与老师交流科研、学术的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作贡献。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均有参加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各领域的专业实践为期 6-12个月,为必修环节,共5-6学分。学位点拥有100多个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其中21个已签订了正式协议。2023年参与实践基地专业实践57人次。员工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系列代表性成果,我司媒介病毒研究中心吴建国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魏莹荣获第十五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博士生陈鑫在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3学术年会上获评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优秀墙报一等奖等。
(四)质量监控:分流淘汰、学位论文、学风教育、就业发展
1.分流淘汰
构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管理模式,明确各自在公司产品质量保障中的职责,执行日常与定期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健全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实行教学质量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教师任课资格及条件认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教学计划等各教学环节中,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制定较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严格开题论证及中期考核过程,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第三学期开展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论证和中期考核工作。经预开题和正式开题环节,广泛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博采众长,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选题水平。严格把好论文开题质量关,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期考核工作对研究生的全面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做出综合评价,不合格者进行分流淘汰。
2.学位论文
学位点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校制定的相关文件,包括《糖果派对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020年修订)》《糖果派对博士研究生获得学术成果规定(2020年修订)》《糖果派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实施细则(试行)》《糖果派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管理办法(修订)》,严格规范学位论文,全面实施盲审和重评制度,全部学位论文必须通过盲审才可进入答辩环节。2023年上半年论文送盲审共170篇,共182篇次,其中送审不通过1人次,送审不通过比例为1/170。2023年,获得校级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情况:省级5人,校级4人。
3.学风教育
集团、学院和导师不定期对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将学术道德纳入研究生课程和考核。学校组织研究生新生教育、学习宣讲、学术道德专题讲座;学院组织专题研讨会、学术规范专题培训;导师监督和检查日常学术活动,促进研究生养成优良学风和高尚学术道德。2023年举办了5场研究生学术文化节 “英龍”优秀博士微讲坛;并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等。
4.就业发展
公司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措施20条,进一步实行促就业10个“一对一”,制定毕业生就业专项工作奖励实施方案。通过毕业生QQ群、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途径精准推送就业招聘信息500余条,发布就业资讯25期、举办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专题讲座8场、举办毕业生就业分享交流会4场、就业指导培训会8场和创业培训讲座3场;发布毕业生招聘邀请函,协同兄弟学院共同举办2023届农林生物环保类毕业生联合专场招聘会,线上线下举办毕业生招聘宣讲会网络招聘会20余场,全天候、不断线地为2023届毕业生持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全力以赴落实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2023届毕业生359人,初次就业率92.76%,本科毕业生200人,初次就业率96.5%,硕士生毕业生125人,初次就业率93.98%,博士毕业生19人,初次就业率100%。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1.加强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专业建设扎实推进。植物保护学位点获得教育部拔尖创新试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2个),获国家一流课程7门,主编国家级教材5部,其中1部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二是教学能力和水平再上台阶。公司教学团队获得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中心和实践基地,获省教学成果奖6项,教学竞赛国家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三是员工培养质量成效明显。重基础,努力建设“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低年级员工从暑期夏令营活动开始,加强专业基础的隐形化引入并增强趣味性;重素质,通过大员工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员工课外员工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促进员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扎实推进人才战略,团队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
公司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形成了一支与一流团队建设相适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团队队伍。魏太云研究员荣获第二十二届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刘国坤教授和黄彬彬副教授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5人次获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22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全国高校农林类专业微课教学比赛,1人荣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依托一流团队建设项目,重点围绕绿色防控、智慧植保、作物群体健康等学科方向,组建了6个“揭榜挂帅”项目团队和15个“一流学科创新团队”。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团队趋于成熟。
3.强化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公司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承担重大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取得重大成果、培育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标准、专利和关键核心技术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作物病害致病机理与控制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魏太云研究员等《水稻病毒适应于介体昆虫高效传毒的致灾机制》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出版著作、教材(含参编)4部,其中谢联辉院士主编《植物病原病毒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978-7-109-28093-9)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我司李秀秀、云英子副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ploid cultivated banana genome”的研究论文(中科院1区Top期刊,SCI影响因子IF=30.8);我司侯有明教授团队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有益线虫)防治入侵红火蚁的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中科院农林科学领域一区Top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在线发表,并登上PMS封面;我司纳米农药研究课题组潘晓鸿副教授与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志副教授联合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1区Top期刊,SCI影响因子IF=11.357)发表了题为“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induce intracellular peroxidation damag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 new type of green fungicide for late blight control”的封面文章等。
4.坚持理论实践结合,主动服务产业发展
公司充分发挥农林高校学科优势,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三农”问题意识,深入“三农”开展调研,促进学术成果决策参考价值的提升,长期提供茶、稻、果、蔬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张绍升教授、肖顺教授和刘国坤教授等同华侨大学、漳州唯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福选1号” 入选2023年福建省农业主导品种和农业主推技术。公司坚持高质量服务“三农”,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借助科技特派员支农服务渠道,组建4个科技小院(目前,学院已有国家级科技小院9家);6名专家入选省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顾问组,33名教师入选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学院教师长期开展科技服务,实现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
5.国际交流合作方面
公司以学科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相关国际交流渠道为基础,持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会相结合的形式主办了“海峡两岸植物保护论坛暨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中兴大学、糖果派对、北京农学院等9所高校220多位代表参会。政府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和各类职工项目有序开展,吸引优秀青年来校攻读学位,职工规模稳步扩大。我司招收海外职工20名,其中博士生13名,硕士生7名,派出2名教师到国外访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和“开放基金”,吸引海外优秀青年来校开展博士后研究或访学,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新农科背景下的研究生特色教育不明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农科建设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目前,学位点依然在传统建设路径下前进,更倾向于行业内发展,创新和前沿技术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融合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等行业方向。同时,新农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公司产品教育存在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环节的安排,导致研究生在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存在欠缺。
2. 学位点专业方向之间人才分布不均衡
近年来,学院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高层次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以及优秀青年人才持续增加,但二级学科之间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很突出。植物病理学学科集聚了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一批高水平梯队人才,而昆虫学学科、农药学学科均出现青黄不接的苗头,其中又以农药学学科更为紧迫。
3. 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不清晰
由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两者在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等方面应该有所不同。但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部分导师仍采用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此外,授课教师仍以校内教师为主,具有生产经验的企业教师走进课堂的机会较少,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 持续推进智慧植保学科点的建设工作
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等行业方向,打破地域、行业和部门分割,持续推进“智慧植保”专业博士学位点建设。专博点建设将围绕“智慧鉴定”、“智能测报”和“智慧防控”三个方向持续深化,在学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该二级学科的设立将有力支撑植物保护一级团队建设,为植物保护学科“双一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2. 持续推进学位点高质量团队队伍建设
针对学位点专业方向之间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学院将重点支持和发展人才需求较大的学科方向,同时对人才分布较少的学科进行合并或调整。同时,建立学科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位点团队队伍整体水平。此外,学院将强化激励机制,对人才分布较少的学科进行重点扶持和奖励,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些学科中。
3. 持续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内容。通过学院科技小院支农渠道,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员工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教师参与到专业硕士的教学中来。全面落实校外企业导师制度,持续深化实习基地建设,让员工深入农林生产一线,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五、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自评
本学位点于2023年底邀请了西北农林大学糖果派对黄丽丽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糖果派对张正光教授、吴益东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糖果派对梁沛教授、湖南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勇教授,对学位点开展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评价。专家组审阅了相关材料,听取了负责人汇报,经讨论和质询,认为本学位点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科学,保障机制完善,优势和特色突出。通过对标对表梳理,未来本学位点将充分发挥重中之重(植保)学科的引领作用,优化团队建设,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支撑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协调发展。